《法蘭基,我的愛》是一部溫暖感人的電影,講述了一個聰明懂事的九歲失聰兒童法蘭基與他的母親和外婆的生活。法蘭基對他的父親充滿期待,經(jīng)常寫信給他并掛著他所在船的航海圖。然而,他并不知道這一切都是母親的善意謊言,為了保護他們擺脫父親殘酷的家庭暴力而編造的。每一封“父親的回信”實際上都是莉茲寫的,她為了不讓兒子難過而付出了很多努力。法蘭基得知父親的船即將靠岸,他渴望能見到父親一面。莉茲沒有想到真的有這樣一艘船存在,她不忍心告訴兒子真相,于是在朋友的幫助下找了一名陌生男子假扮父親。這個男子與法蘭基相處得很愉快,法蘭基對他非常喜歡。在臨別之時,莉茲告訴這個男子法蘭基失聰?shù)脑蚴且驗樗麄冋嬲母赣H對他們施暴。同時,他們之間似乎也有著若有似無的感情。莉茲拒絕了即將逝世的丈夫戴維要見兒子的要求,不久她告訴法蘭基父親已經(jīng)去世。最終,莉茲收到了法蘭基寫給父親的信,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聰明的法蘭基已經(jīng)洞悉了一切。整部電影充滿了感人的情節(jié)和令人動容的時刻,讓人不禁為這個勇敢的母子而感動落淚。《法蘭基,我的愛》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它將帶給觀眾深深的感動和思考。
冷暖
文/蘇七七
1.
法蘭基是個弱聽的九歲男孩,長得很平常,有點兒雀斑。不笑的時候,顯得有點蔫蔫兒的,但笑起來,眼睛也一起亮起來的時候,真是非常好看,讓人能忽然發(fā)現(xiàn),一個小人,一個小心靈可以多么快樂多么美好。電影開始的時候,他和媽媽、外婆一起又搬了次家,搬到一個海邊的小鎮(zhèn)。
鏡頭下的小鎮(zhèn)是冷色調(diào)的,整個電影也大體是灰藍的冷色調(diào)。但是這種冷色調(diào)不是堅硬的,壓抑的冷色調(diào),而是一種舒服的,清新的冷色調(diào)。租來的老式舊公寓,狹小的門廳、樓道與門都漆成一種飽滿而略深的橄欖綠,中間嵌著帆船圖案的瓷磚條。法蘭基喜歡伸手摸摸瓷磚上淺淺浮出的帆船,這個鏡頭有點用意,因為媽媽告訴他,爸爸是個海員,在一艘名叫ACCRA的船上,這艘船到過世界各地,因為爸爸從各地給他寄來了信與郵票。在法蘭基的床里側(cè)的墻上,有一張大大的世界地圖,一面面小旗子標(biāo)出了這艘船的航程。在另外的墻上,帖了各種各樣的畫,魚,船,等等,讓簡陋的房間顯得很好看,法蘭基是個內(nèi)秀的孩子,他是唇語術(shù)的冠軍,地理也學(xué)得很好。
2.
這個小鎮(zhèn)是個善意的小鎮(zhèn),快餐店的瑪麗把給法蘭基的薯條裝得滿滿的,圖書館的胖阿姨館員借給他好幾本喜歡的書,他還認(rèn)識了卻一個對他很親切友愛的小姑娘。但學(xué)校里的另一個小男孩就不那么友好了,他給法蘭基帶來了一張報紙,報紙上寫著ACCRA號要在這個港口停泊。他們打了個賭——賭法蘭基的爸爸會不會來看他,其實,就是賭法蘭基真的有沒有爸爸。孩子的世界也有著對真相的懷疑,以及簡單殘酷的找到真相的方式,雖然賭注看上去只是足球卡片、郵票和小刀。
法蘭基給爸爸寫了信,然后媽媽莉茲收到了信。他收到的所有的信都是媽媽寫的,媽媽為他虛構(gòu)了一個浪跡天涯的,勇敢而細(xì)心的父親。而他真正的父親是他耳聾的根源,媽媽為了逃避家庭暴力而帶著他離開了曾經(jīng)的家。莎茲要為法蘭基找到一個臨時爸爸,她必須用一個新的謊來圓舊的謊,她甚至到海員們聚集的港口小酒吧去試試,但在男人們肆無忌憚的目光與哄笑中倉皇地逃了出來,她不知道該怎么辦,在海邊的長椅,在寒冷的霧氣中茫然地坐了一整夜。
3.
扮演莎茲的是EMILY MORTIMER,她在這件電影里可稱不上美貌,失神的大眼睛,潦草的發(fā)型,舊毛衣外套一件短茄克。但她把一個“普通女人”演得很好,這實際上是很難的,她的脆弱(在孩子們翻她衣柜時她崩潰了),她的堅強(在丈夫要求見孩子最后一面時她堅決地拒絕了),她的善良(但她還是把法蘭基畫的畫帶去送給了丈夫)。她是一個遭受過生活的重大打擊,并且被逼得四外躲藏的單身媽媽,但她身上還是有一種魅力,這不僅來自于她尚未完全消退的容貌,豐滿柔軟的身材,而且還來自于她的自愛,與對法蘭基的愛吧。她那種沒有被壓垮的美麗是很動人的,當(dāng)然也得有人能領(lǐng)會得到這種美麗。她能竭力去 “保護”一些東西:保護孩子,保護孩子心中的愛,并且在這種保護他人中,讓自己的內(nèi)心也沒有被暴力摧毀。
一個這樣溫情的電影,卻又以家庭暴力作為情節(jié)的起點,這是比較難在邏輯上自圓其說的。因為,如果生活如果被突如其來的暴力淹沒過,并且還在暴力的威脅中生活了很久,那么,如何才能相信溫情的力量,愛的力量?而對于沉重地傷害過自己的人,還能夠原諒嗎?在這個電影里,導(dǎo)演,以及編劇,提供了一種特別合情合理的“有條件原諒”的方式。莎茲還去看望了重病的丈夫,對他不能自控的狂暴也有某種理解,但是,她讓孩子遠(yuǎn)離可能的身體與心靈的傷害,不追求“親人永遠(yuǎn)是親人”的煽情效果,而是讓他承受他必須承受的,讓他得到他可以得到的——他必須承受的是,因為他對孩子的暴力,他沒有再見他的權(quán)力,而因為他才有了這個孩子,孩子有著對父親的天然的愛與期待,那么,把孩子為心目中的父親畫的畫帶給他,這是他能得到的最好的東西。
4.
這種非常平衡的近乎要深思熟慮才能做出的決定與選擇,在電影中是很自然地呈現(xiàn)出來的,從一個母親的角度,莎茲直覺地就能選出對法蘭基最好的選項,而出于理解與善良,她也沒有選擇去“恨”自己的丈夫。如果讓對他人與命運的怨恨占據(jù)了生活的話,恐怕她怎么也不會為兒子去虛構(gòu)一個想像中的父親吧?電影中有幾句對白說得很透徹,她也覺得這種通信是個早晚會被揭穿的謊言,但是有時她自己也放不下,因為,在信里她真正知道孩子想些什么,而且,這些信,除了給了孩子希望,何嘗不是也給了自己希望?
如果是更殘酷一點的電影,更殘酷一點的導(dǎo)演,估計不會給這個希望留什么出路。它那么漏洞百出,矯揉造作,只好用來證實人的虛弱與可笑。但這個電影只是放緩了謊言被揭穿的腳步,它并沒有把這個謊言一口氣變成了真相,讓那個好心的叔叔真的就成了現(xiàn)實中的父親,小法蘭基最后還是知道了,父親去世了,他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父親。但這個假的父親滿足了他精神上對父親的需求,事實上也成了他精神上的父親,他從這個父親身上得到的力量,使他能夠有力量去面對自己的生父并不是這樣的,并且已經(jīng)去世了的真相。
5.
面對忽然來到家里的爸爸,小法蘭基一陣失神,他的眼睛忽然失去了所有的光彩,像是馬上就要暈倒。這是一個特別好的表演。那種一下子被抽空的感覺居然是一個孩子能表現(xiàn)出來的。但他沒有暈倒,而是堅持著鎮(zhèn)定地回過神來。孩子為什么需要一個爸爸呢?一個從沒見過的爸爸能為他帶來什么呢?
這個穿著皮夾克的非常MAN的男人一出現(xiàn),跟他打賭的小男孩就把一厚摞的足球卡片送上了。法蘭基猶豫著該不該拿下,爸爸說:“打賭就是打賭。這是你該得的。”他帶他去打水漂,教他怎樣能打出好幾個水花,給他撿一顆扁平的“冠軍石頭”。他帶他去吃薯條和奶油卷。他帶上他和媽媽去舞會,他和媽媽一起跳起了舞。——他滿足了法蘭基對爸爸所有的想像與需要,甚至他還給得更多了些。他有了一個強壯的,冷靜的,耐心的,對媽媽很好的,爸爸。有一個鏡頭是很讓人感動的,三個人,“爸爸”、法蘭基,媽媽,三個人趴在欄桿前看海聊天,法蘭基忽然讓開了,他把“爸爸”和媽媽留在一起。他不知道爸爸為什么幾乎不回來,媽媽的話里似乎暗示是她和爸爸之間的問題,他希望爸爸回來,更希望爸爸和媽媽成為相愛的兩個人。孩子似乎天然懂得什么對自己是最重要的,小法蘭基尤其是一個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孩子。
6.
“尋父”是一個藝術(shù)上的母題,以尋父為主題的電影很多,拍得很深刻的也很多,比如《霧中風(fēng)景》。從深刻性上說,《法蘭基,我的愛》的確差之甚遠(yuǎn),但這個片子的溫情非常適度,有一種面對生活的,非常理性的態(tài)度作為溫情的支撐。它的制片、編劇、導(dǎo)演都是女性,還是導(dǎo)演SHONA AUERBACH的第一部電影,但是已經(jīng)顯得流暢成熟。在這個女性拍的關(guān)于尋父的電影里,也有女性如何在暴力與逃避中如何面對生活的自問,答案是很不女權(quán)主義的,在電影里,單身媽媽還是要為孩子編造出一個父親,而正面的男性形象,依然是非常傳統(tǒng)的很“男子漢”的男性,女人與孩子在被男性迫害的時候,還在等著一個男性救世主出現(xiàn),這在性別政治上似乎是很不正確的,但是這種意識形態(tài)上的完全不先鋒,倒成就了這個電影質(zhì)樸、家常、親切的一面。在現(xiàn)有的社會中生存,作為一個普通人,還是只能渴望著一個普通人能得到最好的東西,而做不到勉強自己成為一個與社會秩序(在這個電影里是性別秩序)對抗的不普通的人。電影里的媽媽,“爸爸”,都沒有在行為與道德上被拔高,都是盡量在生活的土壤里精耕細(xì)作,從最普通的形像里找到最可能的美好踏實的生活方式。
比較有意思的是,電影里最先鋒的一個人看上去是法蘭基的外婆,她煙癮很大,戴著發(fā)卷,涂紅指甲,她對女兒編織謊言很不滿意,對女兒帶回來的假爸爸更是疑慮重重。在電影里,莉茲有一句臺詞說:“我和媽媽住在一起,她會防止我又跑回家去。”——很多身受家暴的婦女陷身其中不能自拔,被外在的暴力與內(nèi)心的恐懼拖向深淵,而這個外婆成了一個有用的反作用力,導(dǎo)演對于這個配角的安排也是有用心的。不過家里來了個好男人之后,那個夜晚還是顯得一下子充實而美好起來,家里不再顯得荒廢凄涼,老太太在涂指甲,女兒洗了頭洗了澡,顯得精神煥發(fā)——這是電影里不多的暖色調(diào)的一個小過場。
7.
DEAR FRANKIE是這個電影的英文片名,這是信件的起首稱呼,是媽媽虛構(gòu)的來信里,爸爸叫孩子的聲音。在電影的結(jié)尾,孩子還在寫信,收信,他和他的“兩天爸爸”像是朋友一樣寫起了信,他也一樣親昵地叫他:DEAR FRANKIE。這是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一個謊言被揭穿了,但在謊言里,有真的東西生長起來。真與假的邊界顯得不那么清晰,重要的是,愛,希望,溝通,這些聽起來實在熟濫的詞進入到事情中之后,它們不會改變事情的真假,但是,它們會改變真假的方向,并且在時間與命運的幫助下,也許就改變了事情的順序,讓真相有了鋪墊,讓孩子得到力量,它們不帶來“革命”,但可能帶來“改良”,給生活帶來溫情的一面,并且,讓孩子能“健康成長”起來。說實在話,這基本上都是靠不那么深刻的,女人們的努力。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