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毋庸置疑,這是一部好電影,劇本扎實,劇情緊湊,人物設定富有深意,尤其是鏡頭語言富麗,各種通靈場景前后呼應,唯一缺乏的可能就是攝影不夠暗黑,太過亮麗,偶爾有下雨的場景,也是一筆帶過,回溯的幾場犯罪場景,也布置的優(yōu)雅干凈。
但是,這和影片的主題有關。犯罪片竟然沒有臟亂差,沒有黑夜,雨天和混亂的房間?看著看著我就明白了,這其實是一個溫情治愈片。
里面有兩個通靈人,約翰,一個老人,成全了癌癥晚期的女兒,然后與妻子離婚,隱居世外,活在對女兒的痛苦思念里。他有點憤世嫉俗,有點看破世事,但卻沒有那么極端,不像另一個通靈人,連環(huán)殺手,忍受不了別人痛苦的生活,意圖成全他們,成了一個實施安樂死的自信殺手。
但有一天,他也忍受不下去了,他想死,但是必須找一個繼承人。他看到了老頭約翰,自己的同類人。他知道對方并不那么博愛,但也不那么激進,所以他設計了一個悖論場景,讓他必須殺人,殺自己還是殺女警察,他都殺人了,也許從此就開始繼承他的大業(yè)。影片在這里沒有設定成正邪對立的場景,連環(huán)殺手自我犧牲的意味大于被追捕獵殺的意味,而老約翰最后也不是殺了連環(huán)殺手,而是被迫殺了他。這一殺法,意味就完全不一樣了。
除惡之殺是連環(huán)殺手的殺,而拯救之殺,是老約翰的殺。兩個通靈人,不同就不同在一個是除惡之殺,一個是拯救之殺。一個是為了接觸痛苦這一惡,一個是為了拯救幸福這一善。
通靈其實通的是人類過去和未來的苦難,在人們安靜的生活表面,看到他們內(nèi)心的苦痛,在堅強的外表下面,看到他們悲慘的命運。但通靈人沒有生殺大權(quán),他們可以憐憫,不說出來,而不是像連環(huán)殺手那樣,獻上葡萄酒和冰激凌,樂呵呵地然后被送上西天。
雙方的焦點集中在女警察的命運身上。約翰看到了女警察的過去,一下想到了自己的女兒。這是一個悲慘的命運,而且有死亡的危險。他接受朋友的囑托,重出江湖,在半推半就當中,開始一點點走出困境。但一開始他并不太過憐憫,“誰關心呢?”當他看透女警察的過去,說出她的苦難時 ,他安慰她。但后來他的好朋友警察死了,而且是安詳?shù)厮廊?,雖然知道自己所剩時日不多,還是為妻子兒女操勞。癌癥晚期的他死的并不痛苦,這和自己女兒當時的情形完全不一樣。
連環(huán)殺手一點點揭露出他冷漠表情的極端一面,在他冷對人世苦難的地方再進一步,結(jié)束他們的命運。連環(huán)殺手和他對話,試圖說服他,但是他卻一直在對女警察道歉,覺得自己傷害了她,言下之意就是你雖有痛苦,卻依然值得尊重,我還是很關心你的,不會像那連環(huán)殺手一樣,因為你抑郁,焦慮,自殺未遂還幫你解脫。
在最后的那一刻,他選擇了殺死連環(huán)殺手,拯救痛苦邊緣的女警察。他選擇了原諒和安慰,而不是絕望。他沒有剝奪人類承受痛苦生活的權(quán)利,而是把生命交到自己的手中。
他叩響了扳機,殺了連環(huán)殺手。多年以前他幫助女兒安樂死的畫面突然出現(xiàn),但這并非說他繼承了連環(huán)殺手的衣缽,而是說,他釋然了。女兒求他結(jié)束生命,他做到了,這并不是惡,在殺她那一刻的時候,他的父愛依然存在。他不應該為此愧疚一生,不應該就此遠離人世,對生活無望,拒絕窗外的生命。生命生生死死,即使在痛苦中,我們也不應該放棄生命,但若是真的要結(jié)束生命,我們也要慎之又慎,不可代他人做決定。
連環(huán)殺手,在他所謂的一顆憐憫的心背后,其實是一顆絕望的心,苦難已經(jīng)把他壓垮,殺人在他不是拯救,而是解脫。如果按照他的邏輯,也許到最后,所有人都應該在他精心布置的最后謊言之中,安樂死去。因為無人不活在痛苦中,他的通靈能力里,所有人都有痛苦的過去和未來。
老人約翰救了女警察,對雙方來說,這都是救贖。老人重新找到了妻子,他釋然了,不再糾結(jié)于結(jié)束女兒生命的選擇。他知道,有愛,就有死亡,接受死亡,就是接受愛。
也許影片的主題還是不夠突出,女警察可能需要表現(xiàn)的更加殘酷一點,借辦案公報私仇,在伸張正義里發(fā)泄憤怒,一個活脫脫的棄婦復仇者,而男警察可以表現(xiàn)的更加溫柔一些,慈父的感覺,兩者對比,才能看出人在痛苦之中的兩種選擇。而約翰的冷眼旁觀,因為對女兒還有歉疚,而連環(huán)殺手的絕望中的游戲,因為對人生已經(jīng)絕望,這兩個通靈人物的對比塑造也不夠強烈。如此,可能對比的意味就不是很濃,觀眾可能就被影片蒙太奇的手法給弄得昏昏沉沉,糊里糊涂。
影片始終糾纏在女警察的死亡這一點上。女警察頭部流血的意象是影片所有夢魘的核心意象。女警察該不該死,會不會死,這是影片結(jié)構(gòu)的核心線索。也許是父親對逝去女兒的愛,這種愛超越死亡,讓他對人性還有一點希望。而連環(huán)殺手,他以為自己最后的犧牲是耶穌的犧牲,殊不知,基督教的上帝是受苦受難的上帝,而不是一個倡導自殺和安樂死的上帝。
當然,影片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對于連環(huán)殺手那種成全他人的謀殺式的安樂死,電影給予強烈的反對。而老人約翰對女兒那種慈父般的安樂死,也需要父親一生的時間來最終釋懷,電影只有在老人為女警察擋子彈的犧牲后,才算真正讓他解脫。他的犧牲精神,彌補了安樂死的殘酷。
安樂死,不但是結(jié)束一個人的生命,也是結(jié)束那個實施安樂死的人的一部分生命。而連環(huán)殺手,恰恰沒有對死者的這樣一份牽掛。他的先知先覺,只不過讓他藐視所有人類,藐視所有幸福。
激進的青年通靈人,最終還是被溫厚的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給打敗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人對好萊塢形成了一定的成見,一有美國電影上映,就以為是大片,科幻的,暴力的,賽車的,魔幻的等等。中影一看國內(nèi)觀眾好這口,也樂見其成,就大批量地進口大片,劇情片,藝術(shù)片基本上很少被中國引進。最后弄得中國人也開始熱衷于大片制造,整個國人都陶醉在大片的票房里。談論好萊塢基本上就是在談論票房。
所以突然來了一個另類的電影,大家就覺得,玩球了,怎么這么無聊。超能派克,超驗駭客,雖然也是科幻,卻更像文藝片,即使有明星助陣,也不討喜,弄到大家最后去看的也就只有明星,劇情幾乎被忽略,倒是一些不看好的大片,被中國一二線乃至小鎮(zhèn)青年熱捧,例如環(huán)太平洋,哥斯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