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記》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講述了日本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劇中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和人民的苦難,同時也揭示了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個性和影響力。劇情緊湊扣人心弦,每一集都充滿了懸疑和刺激的情節(jié)。劇中融入了一些浪漫的元素,讓觀眾在緊張的劇情中也能感受到溫暖和感動。劇的制作非常精良,場景和服裝的再現(xiàn)度高,演員們的表演也出色。總的來說,《太平記》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電視劇,無論是對歷史感興趣的觀眾,還是對劇情和演員表演有要求的觀眾,都能從中找到樂趣。
1.1 關于《太平記》
7-8月份將91年的NHK大河劇《太平記》49回看完。該劇改編自吉川英治歷史小說《私本太平記》,吉川原著又是依托于14世紀日本中世的軍記物語古典《太平記》。曾見有同學將軍記物語《太平記》與《私本太平記》的關系比擬為我國的《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其實軍記物語也是一種文學體裁,并不等于嚴格意義上的史著?!短接洝返奈膶W價值也重于它的史學價值。不過水戶藩主德川光圀(1628-1700)編撰紀傳體史書《大日本史》對《太平記》參引頗多。
《太平記》約成書于1371年,作者佚名,描寫50年間的南北朝內亂,共40卷。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后醍醐天皇的討幕計劃到鐮倉幕府的覆滅。第二部分,建武新政的產生及其內部對立,足利尊氏背叛新政,擁立持明院統(tǒng)成立北朝,壓制新田氏、楠木氏,開創(chuàng)足利(室町)幕府,南北朝紛爭肇始。第三部分,南北朝的持續(xù)對抗,不絕的騷亂,直至細川賴之就任執(zhí)事后天下平靜。這段歷史橫向對照過來,我國正處于元朝末期?!短接洝奉櫭剂x,自為亂世之中求取太平之祈愿。
大河劇版《太平記》由真田廣之(足利尊氏)、緒形拳(足利貞氏)、高島政伸(足利直義)、柄本明(高師直)、澤口靖子(赤橋登子)、陣內孝則(京極道譽)、片岡孝夫(后醍醐天皇)、榎木孝明(日野俊基)等主演,為頗受推崇的大河劇經典之作。
本劇的時間線大致為:霜月之亂-尊氏出生-后醍醐討幕-楠木、新田、足利相繼舉兵-六波羅落花、北條氏覆亡-建武新政-足利反叛-楠木、新田、北畠顯家之死-足利幕府開創(chuàng)-觀應擾亂-尊氏之死。
1.2 北條氏與足利氏
NHK91《太平記》從鐮倉幕府滅亡前奏到南北朝并立混戰(zhàn)到室町幕府初創(chuàng),講述了約五十年間的歷史,以主人公室町幕府開創(chuàng)者足利尊氏的生平為主線來展開這段波瀾壯闊同時也苦難深重的歲月。足利尊氏享年五十四歲,二十歲后至辭世的三十年間是他一生中榮耀與陰影并存、從繁盛走向衰敗的過程。他既是歷史的參與者、締造者,同時又是痛苦的見證者。三十年前他還是個方及弱冠、心存彷徨的青年,在偶然的一次上京途中,命運的輪轍開始轉動。
時值鐮倉幕府統(tǒng)治末期,身為執(zhí)權的得宗北條高時疏懶于政務,幕府權力實際上為內管領長崎円喜、高資父子把持。鐮倉幕府的開創(chuàng)者源賴朝的正室就是著名的北條政子,出身伊豆貴族的北條氏原系平氏支族,因協(xié)助源氏滅平氏而功勛特出,后任鐮倉幕府執(zhí)權。源賴朝歿后,第二代執(zhí)權北條義時殺害了源氏血脈,徹底篡取了幕府實權,將執(zhí)權之位世襲,將軍淪為傀儡。在此狀況下,據(jù)德川氏《史》(德川光圀《大日本史》,以下簡稱德川氏《史》)記載,尊氏的祖父家時和父親貞氏“以源氏胄胤,忿為北條氏所裁制,每有滅之之計,而終不果”,足利一門作為源氏嫡系(“其先出自源義家。義家生義國,義國長子義重為新田氏,次義康為足利氏”)的有勢力的御家人,自然遭到北條氏的忌憚和壓制,被迫依靠世代聯(lián)姻來保全家族?!傲x康子義兼娶北條時政女生義氏。義氏生泰氏,泰氏生治部大輔賴氏,亦皆北條氏之出也。賴氏生式部丞家時,家時生讚岐守貞氏。貞氏亦北條氏外孫,即尊氏父也?!陛喌阶鹗线@一輩時,又娶了北條氏女,赤橋的北條守時之妹登子。因此足利與北條實有千絲萬縷之聯(lián)系,足利尊氏及其后嗣身上亦兼有源氏與平氏之血。
2.1 赤橋守時
進退之間不失據(jù)
義勇堅貞贊守時
赤橋守時,嘉歷中,代北條高時執(zhí)權、為相模守。以妹妻足利尊氏。元弘三年,新田義貞攻鐮倉,守時將兵六萬,出拒于巨福呂坂。戰(zhàn)數(shù)十合,士卒死亡略盡,謂余眾曰:“軍固有百敗而一勝者。今我軍雖敗,北條氏之命,豈必窮於此乎。然我尊氏姻戚,恐相州疑我。義當速死,以示無貳心。”乃自殺,從死九十余人。
——德川氏《史》卷之二百三·列傳第一百三十·將軍家臣十三
正如我在題頭所寫,“進退之間不失據(jù),義勇堅貞贊守時”,在北條氏的鐮倉瀕臨覆滅前夕,赤橋守時的位置是尷尬的。德川《史》說他是受尊氏的牽累而死,雖不中亦不遠矣。他本是北條氏貴族,鐮倉幕府的衰敗他是清醒看在眼里的,但當時的北條氏在他看來已無能從內部自救,只能依靠外部的力量,尊氏便是他的救亡良方。然而這正是赤橋守時的可悲之處。因為他竟把希望寄托在了足利這個北條氏的天然仇敵身上。他對牽連進后醍醐倒幕一事而身陷囹圄的尊氏伸以援手,又將親妹妹登子嫁給尊氏,以圖為暮氣沉沉的北條注入新鮮的生機??蛇@正是北條走向覆滅盡頭的喪鐘。
我以為以守時的明智不會沒有擔憂到這種變數(shù)。那么他為什么還要這樣做?是孤注一擲還是無可奈何?為何要將自己陷身于進退維谷的境地?作為北條氏族人,同時又作為足利氏姻戚,必然在兩邊都不可能得到徹底信任。不管他是出于什么考慮這樣做了,我們看到他在任執(zhí)權期間所盡的一切試圖延緩危機的努力,一切避免開戰(zhàn)的努力,都不得見用。主事的是長崎氏。作為執(zhí)權的守時亦是傀儡和擔當罪責的幌子。尊氏舉兵之際,守時放歸留在他府邸監(jiān)守的登子母子,寧愿獨力承擔幕府的問罪。他對尊氏可謂仁至義盡,對北條氏也盡忠職守。進退之間,他并沒有失去立場。他的立場始終在北條氏這一邊。作為親人和朋友,他愿意幫助尊氏,體諒尊氏的背叛。作為兄長,他不能虧待妹妹。作為一個好人,他不愿意傷害他人。作為北條氏一員,他寧肯戰(zhàn)死也不接受尊氏派來的右馬介的救助。最后他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至“箭盡刃折”,毅然自刎赴義。北條氏一族在燃起的熊熊烈焰中集體自戕,為其覆亡之曲譜寫了悲壯的尾音,而赤橋守時正是這其中最令人感動唏噓的一個音符。
或許這是大河劇式的“慈悲”,不把與主人公對立陣營的人物全部作為反面角色來刻畫,即使是對立陣營,他們也有各自的思想和苦衷,各自的喜怒哀愁,各自的不能承受之重。甚至也能這樣消亡得令人嘆息,令人肅然起敬。人之將死,或能露其真實本相,或能奮發(fā)一搏,顯其人性中最可貴之光彩。盡管只是一剎。在北條高時切腹之前,我已對其深深同情。在長崎父子自盡之際,所有的過往也霎時泯滅,惟余嘆息。人,倘若不能生得高貴,那么,且無妨死得高貴。
2.2 日野俊基
“古來一句,無死無生。萬里云盡,長江水清?!?br>
日野是一名公卿?!短接洝防锕淙琪西洒汪u,群相并不美好,大覺寺統(tǒng)然,持明院統(tǒng)亦然。日野,卻是特殊。
初見他是山伏相,游方僧式樣的打扮,披散頭發(fā),手執(zhí)行杖。一點也不美。一點也沒有公卿樣。在鐮倉的街市上他出手救助為僧尼打抱不平的尊氏,仗義救仗義,惺惺相惜。聽到尊氏對鐮倉的厭煩之語后,他指點尊氏前往京都一行。尊氏去了,從困頓的鐮倉自我放逐,途經伊勢,轉上京都,京都果然是個截然不同,光風霽月之地。京都的風物優(yōu)美旖旎,文采斐麗,連街市上都飄蕩著醉人的香。初入京都的關東武士尊氏和右馬介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什么都新奇。也就在這里,在樹影蔥蘢的后醍醐寺,他見到了后來影響他一生的后醍醐天皇,還有恢復公卿樣的日野俊基。寬大的狩衣,銀灰的底,灰藍的團花紋,迤邐而來。
松枝掛劍,清雪藏樽,梅花煎茶,桐竹作歌。總以為這該是適合他的生活,藏人右少辨,天子寵眷的心腹近臣,出身儒學世家,才學優(yōu)長的翩翩尚書郎。只宜做學問,宜風雅,云上之人,圖謀倒幕這種刀光劍影的事實在違和。即便要干大事,也最好是高高在上地不沾血腥,不陷險境,只運籌帷幄。然而狹小斗室里的一席交談,圖謀昭然自揭。他不是只會清談逗趣輕揮檜扇,捧著圭板束帶姿儼然從里內迴廊上行過的公卿眾,他是實干家。他是后醍醐討幕的事實籌畫者。一個書生,做這樣事。一個書生,從他身后那群蠅營狗茍,膽小如鼠的公卿眾里排闥而出。
他聯(lián)絡自樹一幟的楠木家族,聯(lián)絡困窘欲振的新田家族,聯(lián)絡近江的統(tǒng)領者京極道譽,也籠絡武家中擁有首領威望的足利氏的公子。他與尊氏的相逢看似不經意,未嘗不有預謀。他指點尊氏上京,對相交不深的尊氏和盤托出計劃,推心置腹,是真正判斷清楚了這個青年,還是以此搏取尊氏的信任,然后為朝廷爭取到又一股強大的支持力量?一個謀算者,一個實干家,是不可能天真的。日野卻仍然是個天真的理想者。他的理想指導了他的行事,最終只能蹴向失敗。這其間并無錯處。他受儒家王政復古,尊王一統(tǒng)思想的熏陶,要推倒幕府統(tǒng)治,為天皇爭回施政實權,這不是不能行,但他迷信新政,以為憑借以天子為中心的朝廷之力,以為集合公武兩家之力,在當時就真能實現(xiàn)天下治平的理想,這就超越了,過于理想化了。他對阿石所描述的那個不會有人失去家園失去幸福的好世道,終究如他在京都斗室中對尊氏所說那樣,“你就把它當作癡人說夢吧?!?br>
幸而他死了。和風麗日,葛原岡,尊嚴、漂亮地死去。一襲白衣,恬靜、安詳?shù)厮廊?。一幅絕筆,禪意、詩意地死去。設若他活著,活到了建武新政,活到親眼目睹又一場崩毀,活到再次跟隨后醍醐流亡,活到眼睜睜看著南北朝動蕩戰(zhàn)火,也像尊氏那樣目睹一個個曾經志同道合的人紛紛死去,他是不是會幻滅呢?是不是會覺得,所謂理想,也不過如此而已?
理想未曾實現(xiàn),它就始終是美的,因為它還沒有實現(xiàn)。它還存在夢境中。能為理想而獻生,覺得自己死得其所,是多么幸福的事。
日野死了。他就永遠以這樣一副姿態(tài)停留在了尊氏的記憶里,作為京都最繁盛美好時代的象征,作為那許多曾經美好的人最美好時代的縮影,作為未曾實現(xiàn)的理想的化身。日野的死,打碎了尊氏對理想的幻夢,卻將理想本身完好地保留在了尊氏的心底。
“他們都曾經活過這世間?!比松磳⒆叩奖M頭的尊氏喃喃自語。在他送鴆酒給直義時,兄弟促膝相對,言及幼小時事,歡笑漸作苦笑,直義裝作不知地喝下鴆酒,尊氏說,“我小時候去窺探巖神真面目,那時以為它不過是一塊腐朽的破木頭,面貌丑陋,現(xiàn)在想起來,覺得丑陋也無妨,或許那就是巖神的真面目,縱然丑陋腐朽,那畢竟也是神啊。我總是會毫無緣由地這樣想,倘若不這樣想的話,倘若不這樣想的話……”聲調平靜,卻字字如泣血。這樣的體悟,又是經歷了多少的痛苦割舍、骨肉廝殺而來。倘若不愿意相信人的本相是丑陋的,因而寬恕接納這種丑陋,那么所做的一切,根本是無以為繼,也無法自我寬恕的吧。
所以,寧愿日野就一直這樣天真著,理想著,直到干凈地死去。
2.3 眾生相
作為歷史劇的《太平記》是部群像戲,即便是主人公足利尊氏,在前期也并不耀眼,并不格外突出。尊氏的演員是演出過《黃昏清兵衛(wèi)》的真田広之,彼時的真田広之方當三十盛年,面目尚且溫潤,他的表演以我來看頗富層次感,于少年、青年、中老年各個階段有細致入微的變化呈現(xiàn),其轉換又如魚水交融,過渡自然。因此在劇情逐漸走入衰敗的后半段,特別是后期痛苦疲憊的尊氏面臨內外交煎、難以轉圜的困境,被迫手足相殘父子相殺時,作為觀眾的我也逐漸被帶入了他的內心,從他的視角,站在他的立場,來理解他所做的一切事。即使是權謀者的道路,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不是能夠承受,而是不得不承受。
后醍醐,日史上百折不擾,意志堅忍無比、雄心壯志的一位天皇,不過命運相當曲折悲劇,數(shù)度流亡。到死也沒能完成他的所想。這個人物在劇中似乎并不太受觀眾喜愛,有野心的上位者總是難以塑造得討喜,不過片岡孝夫真是極好的演員,大概也就他,能夠舉手投足,帝王氣自然流溢。后醍醐對尊氏一生的影響都極為深刻,尊氏曾把他當作神人來崇拜景仰,響應他的討賊詔滅了鐮倉的京都鎮(zhèn)守六波羅探題,推翻了北條氏統(tǒng)治,及至日后舉兵反叛,亦數(shù)度不愿正面與他為敵,總試圖達成妥協(xié)。雙方的矛盾在于公武之間不可調和的對立。導火線是建武新政的弊政。后醍醐一心想政歸官家,但對武士的過度貶抑,恩賞不行乃至剝奪舊領,都激起了武家怨聲載道,足利家族作為武家統(tǒng)領,處于萬眾所目之地,自身對政治利益同樣也有需求,再加上剿滅北條的獨大功勞,不惟自驕亦易震主,足利反后醍醐,實乃時勢之必然。
尊氏的父親貞氏,因為其父家時的前車之鑒,一生忍辱負重,一位非常好的父親。他到死的時候,大約終于認識到自己委屈求全的做法已不能保全家族,也就鼓勵尊氏以他的方式去抗爭。他的死為尊氏日后的舉兵打開了枷鎖。
北條高時,鐮倉幕府的執(zhí)權,反面陣營的頭。雖然是“反派”的頭,高時的命運也很令人同情,他多少非出本心地坐上了執(zhí)權之位,實際上卻并不喜歡政事,卻又被勉強去擔當幕府責任。這就是在其位者的苦惱吧。而且當時的幕府已經積重難返,內外矛盾根深蒂固,無法消除,他看得很清楚,卻也無能為力,于是就早早放棄了,過上了疏懶玩樂的生活。他和赤橋守時是對照的兩個人物,是北條氏人面對滅頂憂患時所做的兩種反應,守時是明知不可為依然為之,他則是明知不可為便放棄之。結果作為與不作為殊途同歸。高時最后是率領族人切腹而亡,死得甚為悲壯哀感。
楠木正成,河內獨樹一幟的武士大名,是個銀英里紅茶楊一樣的人物,性情恬淡,不愛戰(zhàn)事,在田間耕種整日也不厭其煩。而這樣的人,后來卻響應天子號召,去勤王了,以河內孤軍吸引鐮倉軍傾巢出動,為尊氏在京都、新田義貞在鐮倉的舉兵創(chuàng)造了空檔,終又與尊氏從倡義時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轉變?yōu)閮蓚€對立陣營的敵人。最后,戰(zhàn)敗舉家自刎。尊氏想招降他,被拒絕。這又是一個尊氏不愿殺,卻也死在他手里的人。在戰(zhàn)場之外,他們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如果戰(zhàn)事不起,他們本可以成為一生摯友。楠木有一句名言,為自己寶貴之事物而戰(zhàn),雖不成亦不為敗。
新田義貞,是關東的另一支源氏嫡系后裔。其祖上應該說和足利系出同門。這個人在日史里記載和尊氏關系并不好。但在本劇里,他也是尊氏曾經的同志之一。同樣惺惺相惜,不過,最后分道揚鑣,彼此開戰(zhàn)。直到新田中伏而亡。新田和尊氏的道路頗為類似,如果是他擊敗了尊氏,那么他可能成為另一個尊氏,開創(chuàng)另一個幕府。不過總覺得這人的格局不如尊氏。
京極道譽,近江的武家統(tǒng)領。在劇中更常被叫作佐佐木判官。這是一個絕對無法讓人不注意到的人,他的出場就極其噱頭,服飾花哨,愛好風雅,喜立花之藝。是京都的婆娑羅大名(婆娑羅,大意指離經叛道,不遵循舊權威)。這個人最著名的特點就是他朝秦暮楚,視倒戈叛變如家常便飯。這樣的人按道理不可能為大家所喜歡。不過京極道譽是個中極品,他雖然倒戈叛變如家常便飯,但每回倒戈,都是最后又倒回尊氏這邊來。而且尊氏一不在陣中,他就倒戈去別人家,尊氏一回足利陣中,他不管身處何人旗幟下,又會立刻倒戈回尊氏麾下,這種囧囧有神的劇情安排,不知是史實如此,還是小說家言,還是編劇故意安排。你以為他是墻頭草順風倒,他偏偏又屢次不曾舍棄尊氏于危難中。故而三十年后,尊氏垂垂老矣,行將就木,親朋故舊死的死,老的老,離散的離散,惟有他還陪伴在側。兩個半老人兩鬢星霜,閑話櫻花院落,也只有他,還能傾聽尊氏說心里話吧。尊氏把義詮和幕府托付給他,他仍然是打著那副花腔,笑說,我可是不能夠依靠的哦。尊氏回道,三十年前我第一次見到你,就覺得你是我的朋友了。朋友這兩個字,也能令京極道譽這樣的人,回避過臉,掩蓋住熱淚吧。
“看來,義滿殿下定能成為一個比義詮殿下更有成就的人吧?!?br>尊氏笑而不答。
“那么,我就從義詮殿下麾下倒戈到義滿殿下那里去了吧?”
尊氏一怔,禁不住罵:“卑鄙小人?!?br>兩人相顧大笑。
多么溫暖。
還有直義。
直義死后,尊氏甚至對著右馬介說,我實在活得太久了。我想,不是活得太久了,而是活得足夠悲痛了吧,以至于覺得生命很負累了。洗白主角是大河劇的傳統(tǒng),歷史上的尊氏未必這么感性,不過歷史誰也不知道,誰也無從揣測生活在消逝時代里的人的喜怒哀愁。尊氏一生的道路,有一半是被直義給拗曲折了。他可能原本就有野心,但在多次關鍵決定的時刻,是直義代他或促使他下了決定,比如反叛幕府,又如后來反叛天皇。殺護良親王、偽造綸旨種種事件,都逼尊氏走上了無法轉圜之路。在后醍醐下詔著新田義貞和北畠顯家討伐尊氏時,依照足利族人《梅松論》的說法,尊氏還曾懷著“義與直義同生死”之念毅然對抗后醍醐(兄弟多么和諧),《太平記》則記載了上杉重能和直義偽造綸旨斷尊氏退路一事。所以作為足利幕府開創(chuàng)者的尊氏,身上也有直義的影子。手足間的矛盾激化,也跟足利幕府的權力和對公武之政的看法分歧有關。如果說后醍醐的失敗在于無法消解公武矛盾,那么直義的失敗則在于態(tài)度過度倒向公家,喪失了幕府的獨立性,引致幕府內部分裂。同時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他并沒有重視也就無從處理武家名門和出身不高,但在歷次戰(zhàn)爭中崛起壯大,掌握了實力的豪族之間的矛盾。
還有對足利氏世代忠誠、司職執(zhí)事的高家的高師直,一直跟在尊氏身邊出謀劃策,是軍師也是管家,一直堅定、誠實,也現(xiàn)實地捍衛(wèi)著己方集團的利益。最后與直義起爭端,造成尊氏兩頭為難。高師直這個人物并不是個始終如一的單面人,他有惡的一面,有婆娑羅的一面,有惟利是圖、胡作妄為的一面,也有心生背主之念的一刻,但這仍舊是個頗有可愛之處的人物,他聰明,絕大多數(shù)時間里穩(wěn)妥可靠,善謀算,戰(zhàn)功赫赫,絕大多數(shù)時間里對尊氏忠貞不貳。并且畢竟到最后,他也沒有背叛尊氏,反而在尊氏戰(zhàn)敗于直義之手時,要尊氏割下自己的人頭去和直義談判。高師直的結局是在回京途中被直義派暗殺。他有個兄長高師泰,在劇中筆墨并不突顯,跟他同時被暗殺。劇中兩處情節(jié)表現(xiàn)出尊氏對他的極端信任,一處是在眾目睽睽下用扇子痛打他,另一處是命他部署五萬軍士圍困自己的將軍御館,以迫使直義與自己面對面談判。前者,尊氏竟沒有忌他心生怨恨,后者,讓一個大將以五萬兵圍困自己的住所,是極端危險之舉,沒有絕對信任,是不可能如此的。大約那時,他如不信任高師直,也再無可信任憑藉之人了吧。不信任高師直,也就是不信任自己(的御下之能)了吧。
(2010)這篇影評有劇透